没有信任,价格、准入、质检、物流、仲裁等环节都会成为高成本的博弈。正因如此,商务部坚持把建立信任作为对外开放的首要前提,把规则的透明、程序的公正、信息的对称作为稳定市场的关键。我们看到,企业在跨境交易时最倚赖的,是一致的规则、可预期的流程和诚实的市场信号。
为此,政府正在以制度供给信任:第一,规则透明。对外发布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及其清单外条款,均以公开、可比、可执行的方式呈现,确保市场主体清楚自己的权利和界限。第二,治理法治。通过立法、规章、标准的一体化建设,把对企业的合理约束落到实处,降低灰色地带,让企业的经营决策更具确定性。
第三,服务提效。推进“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改革,企业开办、备案、许可、验收等环节尽量简化,线上线下协同,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成本。第四,信用与互信。推动跨境信用信息共享,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鼓励以信用为基础的融资、保函、结算等金融产品的使用,从而降低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
这些举措不是短期点睛,而是系统性、持续性改进的一部分。政府与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共同构成信任的网络,每一个环节的透明、可核验都让合作更稳健。全球治理的多边框架也在积极对接,我们强调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原则,倡导规则的公平性、可预期性,以及对中小企业的倾斜支持。
商务部愿与企业共同育成一个健康的经贸生态,既保持开放的姿态,又加强自律和合规。具体路径包括:一是投资便利化再升级。推出境外投资企业设立的审批改革试点,推行负面清单以外的投资项目前置性便利,并加强投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二是贸易便利化持续优化。
以数字化、标准化为手段,推进原产地规则、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环节的协同,缩短通关时间,降低交易成本。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常态化。设立跨境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增强创意与创新的回报激励,保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争端解决渠道畅通。鼓励以事前协商、调解与仲裁并行的纠纷解决体系,降低对企业的诉讼成本。
五是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对话与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标准对接,帮助企业把握全球市场的机会。企业如何参与其中?一方面要强化自身合规建设,制定透明的采购、交易和披露制度;另一方面要善用官方服务平台,及时获取最新政策解读、风险提示和扶持措施。
通过参与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对接活动,企业可以更精准地把握政策方向、对接资金与资源。未来,我们将持续完善开放政策的执行力,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跨境合作网络。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主动理解政策、规范经营、保护知识产权、加强与伙伴的沟通与信任。只要各方携手,贸易的效率就会提升,投资的信心也会稳定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