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时,海滩上的砂砾、礁石和贝壳在阳光下闪耀,海水退去,露出一片片被潮汐轻轻打磨过的宝藏。赶海的人把渔网、篮子、木勺排成简单的队形,孩子们蹦跳着追逐海风里漂来的浮木,老人则边指点边讲述着祖辈在海上奔波的故事。沿岸的小摊开始出现,炸花蛤的香味混合着海风,摊主以熟练的动作清洗、分装、称重,现场的交易像一场简朴而热烈的集市表演。
此情此景,被网上的短视频记录下来,向更多人展示惠州海滨的真实活力。
热闹背后,海洋的生物多样性、海岸的脆弱性以及传统捕捞方式的可持续性成为越来越多赶海者的共识。海底的珊瑚、海草床是鱼类繁衍的关键场所,踩踏、过度捕捞会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因此,现场逐渐出现规范:不踩踏海草床、不离岸太远、不携带带生命的水生植物,优先选择有可追溯标识的海鲜,并在商户处倾听渔民的建议。
赶海不再是简单的“摸鱼”,而是一种对海洋的理解与敬畏,是把海洋养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尝试。
惠州的从业者和普通市民也在将热闹转化为更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海岸线环境监测、海鲜来源追踪、废弃物分类回收培训等工作正在普及,渔民休渔期的遵守、季节性捕捞的应用成为常态。在这条发展线索上,生态保护与经济繁荣并行,海洋的健康直接承担着区域经济的底线与上限。
赶海带来的人流与交易,若被引导进入正规和规范的路径,便能成为海洋资源持续增值的源头,而不是一次性噪音。于是,海边的故事,不再只属于早晨的日出和海水的咸味,还包含了社区治理、市场信任、以及对未来海岸生活方式的共同塑造。
社会与家庭也在以更温和的方式参与到这场海边的盛宴中。越来越多的家庭把赶海变成周末的共同活动,孩子在沙滩上学习辨贝、了解潮汐规律,父母则教会他们如何在市场里挑选优质、可追溯的海味。沿线的修复项目逐步推进,木栈道重新整理,垃圾分类桶摆放在便于使用的地点,提示游客将塑料袋和包装物带走而不是留在沙地里。
每一次轻轻的举手投足,都是对海洋未来的一次温柔修复。惠州的赶海,正从单纯的猎奇转向对海洋全链条的认识与保护,让海风、海味和海岸共同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一天里,海边的灯光、市场的喧哗、海浪的低语和人们的笑声汇成了一种社区记忆。它不是简单的旅游景观,而是一种通过参与和观察来理解自然、尊重自然的过程。对于来自城市的访客,这是一段关于慢生活的体验,也是一次对海洋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直观学习。未来,若能继续坚持透明来源、规范捕捞、减废减排,惠州的赶海热潮将不再是短暂的风暴,而是在世界海岸线中产生稳定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发展可持续捕捞许可、推行禁捕季节和渔业产地认证,海底的生态屏障得到维护,珊瑚、海草床和贝类群落重新获得稳定。与此社区与企业联手,把海产品的源头治理变成区域品牌的核心。海鲜在惠州被转型为更具附加值的加工品,冷链、标注、包装以消费者关心的透明度为导向,形成具有故事性的物产价值。
游客愿意为“原产地+可追溯+低碳”的海味买单,海边的餐饮、手作和民宿业态也在此基础上升级,形成互相促动的循环。
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还体现在技术的支持上。海洋监测、卫星与无人机巡查、海水温盐度预警、海岸侵蚀评估等现代手段,为渔民提供更科学的作业节律,降低资源冲撞的风险。培训课堂、职业技能提升、创业扶持基金也在社区中铺开,帮助渔民年轻化、职业化,减少对环境压力大的捕捞方式的依赖。
海上风光与海洋文化的结合,催生了一批以海洋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和旅游线路:海岸慢行道、海域科普馆、夜间海鲜市集、海风音乐节等活动把游客的消费链条延展到住宿、交通、手工艺品和餐饮等环节,提升了区域的综合收益。
未来的惠州赶海,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即品牌”的范本。它强调海洋价值的多维释放:不仅是直接的经济收益,更包括生态修复带来的稳定性、城市韧性和文化自信。这种模式需要各方的共守:渔民、企业、政府、游客共同承担,彼此之间建立更清晰的信任机制。当地的教育机构也在把海洋课题融入中小学课程,培养孩子从小就具备海洋意识、资源意识和环保行为。
家长带着孩子来海边,不仅是体验赶海的乐趣,更是在种下未来海洋保护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