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关税政策再度波动的背景下,药品产业链的成本结构正在重新排列。对于中国药企而言,进口原料药、关键中间体以及高端制剂的关税上升,直接推动成本向上,利润空间被挤压,价格竞争力短期承压。这是一场以成本为导向的重新排序:谁能更好地控制成本、谁又能在品质与合规上获得长期信任,谁就更容易在全球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与此关税风暴暴露出产业链的脆弱点——进口依赖度高、供应链对单一节点敏感、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合规成本。中国药企若未能尽快增强本地化生产、提升自给自足率,短期内的价格竞争力将进一步受限。
挑战背后也有明确的窗口信号。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慢性病负担增加、医保体系改革推动药品使用结构变化,使国内市场对创新药、仿制药和高性价比生物药的需求持续扩大。监管端对药品一致性评价、质量提升以及创新药上市流程的完善,正在为具备研发实力与合规能力的企业建立更清晰的路径。
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恰恰促使企业加速“内生增长”与“外部协作”的双向升级——通过提升产能本地化、加强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以及加速高附加值药品的研发,来实现长期的成本可控与市场可持续性。
更重要的是,全球市场不再单纯以价格竞争来衡量药企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在采购政策、医保谈判、以及采购集中度方面转向以质量、稳定供应、以及可追溯性为核心的体系。这意味着,具备全球合规能力、能够同时服务国内医保与国际市场的企业,将获得“双轨收益”。
关税调整的产生并非单向悲观,其实提供了一个加速整合可持续竞争力的加速器:更高的自研占比、更多的本地生产基地、以及对供应链弹性与可追溯性的持续投入,都会让企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具备更强的议价权和更稳固的信任基础。对资本市场而言,这也是一个从短期成本压力向长期价值创造的再定价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关注的不是纯粹的成本削减,而是“结构性提升+全球化协同”的组合拳。第一,提升研发转化能力,把握核心、具备可复制性和放大效应的药物开发路线成为关键;第二,推动原料药与中间体的本地化生产,降低对进口环节的敏感度;第三,强化全球合规与质量体系建设,确保在不同市场的随时进入与稳定供给;第四,建立更紧密的跨境合作网络,通过技术授权、合资或并购等方式引进先进工艺与管理经验。
通过这几方面的系统升级,中国药企有望把关税波动变成推动产业升级的契机,而不是持续的成本负担。
对处在转型期的企业而言,窗口期并非简单地“降本增效”,更是“以创新驱动、以品质立业”的长线赛道起点。只有在研发、生产、法规、市场四位一体的协同下,才能以更具弹性的成本结构、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和更稳健的全球供应能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全球化之路。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点增长的对抗,而是以系统化的能力输出来实现长期的市场领先。Part2将聚焦如何把握这个窗口期,落地可执行的行动路径。
第一,聚焦核心药物的研发与差异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先投资具有明确临床价值与竞争壁垒的创新药、难治性疾病药物、以及高性价比生物药的研发。通过优化药物靶点、改进给药途径、提升疗效持续性,提升患者获益与用药体验,从而在价格谈判、医保目录调整以及外部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
对已有仿制药,推动一致性评价达标、工艺改进与稳定性的提升,用更高的质量标准来巩固市场份额。
第二,推动供应链本地化与产能升级。加大对本地原料药、辅料及中间体的产能布局,建立多元化的供应商体系与安全库存策略,降低对单一国家/地区的依赖。同时推进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建设,通过自动化、过程控制、实时品质数据追溯等手段提升良品率与生产效率,确保在价格波动、关税调整时仍能保持稳定的供给能力与交付能力。

第三,提升全球合规与市场准入能力。系统对接NMPA、CFDA及其他国际监管机构标准,建立全球注册路径与文件一致性模板。加强与国际化药品注册机构、咨询机构的合作,推动药品注册、备案的跨区域策略与ambulatory的适配。通过参与ICH等国际标准组织的工作,提升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可接受性与通用性,降低跨境进入的制度性摩擦。
第四,深化国际化合作与开放式创新。与外资药企、地区性药企、科研机构和生物技术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技术授权、联合开发、产学研协同等方式快速引入前沿工艺与临床研究能力。此举不仅能缩短新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成本,也能共同承担研发风险与市场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第五,强化数字化能力与数据驱动决策。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整合临床、药物研发、生产、质量和市场信息,利用AI/大数据进行药物发现、临床试验设计、生产优化与市场预测。数字化不仅提升效率,更通过可视化与透明化的质量控制,增强对监管、投资人和患者群体的信任。

第六,培养全球化的人才与企业文化。建立跨区域的研发和运营团队,推动语言、法规、病种认知的多元化培训,形成快速反应、跨文化协作的组织能力。企业文化需要以“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底线、以创新为驱动”为核心,促使各环节在压力下仍能保持高效协同。
第七,稳妥把握资本与市场机遇。关税变动往往伴随资金与资源的再配置。企业应评估自有资产与外部融资的最优组合,探索上市、并购、基金合作等方式,以保障研发投入与产能扩张的资金需求。对外部市场风险(汇率波动、政策调整、国际贸易摩擦)进行动态评估与对冲,确保在宏观环境变化时仍具备应对能力。

第八,建立可衡量的绩效指标与风控体系。将上述策略落成的过程,转化为细化的里程碑和量化指标,如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核心药物市场份额、供应链稳定性指标、上市进度、合规通过率等。通过定期自评、第三方审计与公开披露,提升企业透明度与信任度。
如果你所在的企业正在寻求在这场关税风暴中实现持续增长,那么在以上路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定制化地制定实施计划尤为关键。一个清晰的优先级排序、一个可执行的时间表,以及一个全链路的风险管理框架,将把“挑战”转化为“机会”。在此过程中,外部的专业协作也能发挥极大作用——例如在创新药研发、全球注册、供应链合规、以及CRO/CDMO合作等环节,寻找可信赖的伙伴,将研发与生产的节奏拉得更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关税风暴为中国药企提供了一个以创新驱动、以合规为底线、以全球协同为路径的发展窗口期。谁能够在成本、质量、速度、渠道四个维度实现协同,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具韧性的竞争力。这不是一个短期的胜负,而是一个基于系统能力提升的长期胜势。
企业若能把这份清晰的路线图转化为日常的执行细则,逐步落地与迭代,那么这场风暴不仅不会削弱竞争力,反而会成为构建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