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好奇心的第一步——从日常生活与真实情境入手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孩子心中的学习火花。倪闽景常说,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孩子愿意主动去看、去问、去试;当孩子被关注、被回应时,学习会自然地生长。要实现这一点,家庭与学校需要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探究环境:让孩子有时间、有空间去提出问题,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去失败、再去改正。
在家庭层面,日常对话的质量往往比豪华的学习资源更能点亮热情。家长可以把“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趣的事?”变成一个简短的、可执行的日常仪式。不是强加答案,而是陪同孩子把问题拆解、把证据收集、把结论表达清楚。比如孩子问“为什么下雨了”,家长不急着给出完美答案,而是引导他们从日常观察、气象数据、科学小实验中寻找线索,最后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总结原理。
这样的过程让学习成为孩子的选择,而非外在压力的结果。
在学校,教师的角色应成为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唯一知识源。课程设计要留出“延展的空间”,把抽象概念落到具体情境里,让孩子在探究中学会提问、分析与创造。比如科学课可以用家庭常见材料设计简单实验,语言与文学课可以让孩子在小组中改写故事结尾,数学则通过生活问题建模。
这样的课程让知识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孩子能在生活中触碰、应用、分享的工具。
点燃热情的阻力往往来自对错误的恐惧。若教育环境只强调正确与否,孩子将把学习视为压力源,逐渐关闭探索之门。相反,若把错误视为通往新理解的信息,建立“错误是成功的踏脚石”的氛围,孩子就敢于尝试,敢于在失误中调整方向。这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给出稳定的情感支持,关注孩子的情感状态、工作节奏与成就感的积累,而不是单一成绩的高低。

资源并非点燃热情的唯一钥匙。即便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也有大量可行的做法。带孩子走出日常生活的舒适区,去公园观察植物的生长、去博物馆体验历史、去图书馆挑选一本与兴趣相关的书籍。更重要的是建立对话的常态:让孩子把观察结果用图、用简短的报告表达出来;让家人和老师以积极的反馈与建设性的提问来引导孩子进一步深挖。
学习因此成为一种持续的、被共同期待的活动,而不是某个阶段的任务。
倪闽景强调,教育的初步目标,是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选择,是对世界的热爱在驱动自己前行。当热爱被看见、被尊重,孩子愿意把时间、精力投入其中,学习就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而非应付的任务。家庭与学校要共同搭建一个稳定的成长生态:规律的节律、适度的挑战、以及随时能获得的肯定与支持。
这种生态让孩子在探索中获得安全感,在探索之外找到自信心,从而把点滴的学习变成逐步堆砌的能力。
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还需要跨界的协作与社会的温度。课程需要跨学科的设计,项目式学习把知识点嵌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孩子在合作中学习沟通、分工、冲突解决与共同体意识。家庭要把学校的反馈带回家,学校也应把家庭的情感与需求放在课堂设计的考虑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看到,学习的出口不是考试分数的终点,而是日后走向世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价值的起点。
倪闽景的教育观,正是在强调这样一种以热爱为基础的持续成长。}
热爱之火,如何在不同阶段转化为持续成长的能量热爱不是一时的兴致,而是一种可持续的内在资源,支撑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前进。倪闽景坚持,真正的热爱源自自主选择、意义感与成就感的合力。只有当孩子在选择中看到自己的声音、在努力中感受到意义、在努力后的成果中获取自信,热爱才会稳固地生长,成为抵御挫折与疲惫的力量。
实现热爱的首要前提,是给予选择权。让孩子参与到学习主题、学习形式、展示方式的决策中,能显著提升其投入度与持续性。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设计“年度探索清单”或“主题自选任务”,让孩子从众多入口中挑选最感兴趣的一条,并在一段时间内跟踪学习进展。这样的安排并非放任,而是通过明确的目标、可执行的步骤和阶段性的反馈,帮助孩子把热爱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路径。
资源应多样化,入口要丰富。兴趣可能来自科学、艺术、语言、体育、社会等任一领域。学校可以提供多样的选修、工作坊、社区资源,以及家长个人的兴趣分享,让孩子看到学习的广度与可能性。家庭则可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来延展热爱:一起完成一项以兴趣为导向的小项目、记录过程与收获、展示给家人和朋友。
通过多元体验,孩子会发现自己对某些活动的持续投入度高、也更愿意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
挑战的设置要恰到好处,既不足以削弱信心,也不过度疲劳。任务若太简单,热爱难以被激发;若过难,孩子可能放弃。建立“逐步升级”的任务体系,将难度与时间线按孩子的能力曲线调整,辅以即时的、具体的反馈,可以帮助孩子在不断尝试与修正中感受到成长的真实。

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应增大,如学习日记的反思、作品集的积累、同伴评议的建设性、以及教师的口头反馈。让孩子清晰看到自己的进步,热爱就会像土壤中的根系,不断向下深入并向上向外扩展。
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在这一阶段尤为关键。父母需要成为孩子学习的伙伴与共情者,而非唯一评判者。一起设计学习计划、共同回顾学习过程、共同庆祝每一个小小的胜利,都会让孩子在获得认可的感到学习的快乐与意义。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任务也能成为学习的舞台:一起做一道新菜、用家庭预算做简单的会计练习、规划一次周末的短途旅行并研究路线、记录与反思旅行中的学习点。
这些活动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可感知的经验,进一步强化热爱对学习的驱动。
教师层面的调整同样重要。课堂需要情感的温度,教师要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情感状态、社交关系与学习动机,及时提供情感与学业上的支持。学校可以建立“热爱档案”,记录孩子的兴趣、尝试过的领域、愿意投入的时间与取得的初步成果。这样的档案不仅帮助教师实现个性化教学,也让孩子在同伴的榜样与教师的肯定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进而加强对学习的持续投入。

更广的社会氛围也是热爱的温床。家庭、学校、社区需要形成合力,提供正向的示范与资源支持。榜样的力量、真实的社会项目学习、对失败的宽容态度,都会让孩子相信学习不是为了迎合外部评价,而是为了自身的成长与实现。若孩子能在学习中找到意义,在探索中获得自信,在实践中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热爱就会成为一生的财富,成为他们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最坚实的底盘。
倪闽景的理念最终落脚在一个简单而深刻的信念:教育的目的是点燃热爱,并让这份热爱在孩子生命的长河中持续发光。把教育看作一种持续的关系,而非一次性的成果,是对孩子最温柔也是最有力的支持。随着时间推移,热爱会把孩子的视野越放越广,越放越远;它会促使孩子不惧挑战,善于自我调节,学会在复杂世界中选择方向,承担责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这样的成长,远比短期的成绩更珍贵,也更能陪伴孩子走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