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天生携带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他们用眼睛、手指、语言去探索、去试错。成人的作用,不是把答案强加给他们,而是搭起一座温暖的桥,帮助他们在桥上安全地跌倒、再站起来。点燃好奇心的第一步,是信任。信任孩子有能力去发现、去提出问题;信任的土壤,是家庭温暖、学校包容、社会参与的共同构筑。
当孩子敢于问“为什么”和“如果……会怎样”,其实他们已经走在自我驱动的学习路上。
家庭是点燃火花的起点。每天的对话不应以“这题怎么做”为终点,而应以“你在这个问题中感受到的情感是什么”作为起点。父母以倾听为先,给孩子提供选择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节奏去整理思路、记录过程。幼小的情境里,彼此的互动像一支温柔的练习曲,反复演奏,慢慢学会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思考的轨迹。

学校则在课堂之外扩展学习的边界,让学习回到生活。课程设计不再以高难度的考试为目标,而以实际情境中的探究、合作与反思为驱动。教师成为情感的导航者,善于在学生感到挫败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和支持,让错误成为前进的跳板,而非恐惧的根源。
倪闽景提倡的不是“无序的放任”,而是“有序的自主”。在这样的框架下,课程应围绕“问”来展开:每天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思路,展示尝试的过程。此类对话的价值在于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非只是追逐分数。与此学习环境的美感与温度也不可忽视:柔和的灯光、整洁的笔记、可观看的学习轨迹,都在无形中传达一种被尊重的讯号。
孩子面对一个舒适的学习空间,自信心会自然提升,敢于表达、敢于挑战、敢于寻求帮助。热爱不是一个瞬间的情绪,而是一种在日常中持续培养的心态。
这一段教育的本质也隐含着对社会与家庭关系的反思。若社会可用更多的资源去支持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孩子就有机会在不同领域找到自己的热爱与专长。这不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才艺灌输,而是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帮助孩子看见学习的广度与深度,理解知识如何服务于生活。
倪闽景的观点让人明白:点燃孩子的心,需要的是持续的关怀、耐心的陪伴,以及一个不断拓展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共同的努力,孩子们的学习就不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一场双向的对话,一次次被情感所连接的成长经历。

这一段旅程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承担风险与快乐。家庭需要放下对即时成绩的执念,转而关注孩子在探索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成长轨迹。教师需要愿意尝试新的课堂形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与表达空间。社区也可以提供多样的学习场景,如科技馆的互动展、图书馆的读书角、社区志愿活动等,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家庭可以把兴趣带进共同的日常:一起做实验、一起看纪录片、用日记记录成长与感悟。社区也能成为“大课堂”,在博物馆、图书馆、社区工作坊里,孩子获取真实情境中的反馈和灵感。
关于失败的态度,是此章节的关键代码。若把失败视为“做错了就不行”,孩子会自我设限,学习也会变成负担。相反,若把挫折看作探索过程的一部分,孩子就愿意一次次尝试、修正、再尝试。教师与家长的角色,便是把失败包装成可学习的素材,帮助孩子从情绪波动中走出,回到问题本身,继续思考解决办法。
与此学习的节奏也需要被理解与尊重。不同孩子的热爱之源不同,有的来自动手操作,有的来自阅读与讲述,有的来自对自然的观察。教育的任务,是搭建一个能够接纳这些差异的生态系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找到持续的投入点。

为了让热爱落地,倪闽景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路径。家庭层面,建立“观察-记录-分享”的循环:每周选择一个小主题,孩子观察、家长陪伴记录、每周一次的小型分享会,既训练表达能力,又建立自我反思的习惯。学校层面,课程设计要以探究为驱动,给学生更多自主选题的机会,允许跨学科的整合性任务,通过同伴评议提升学习的质感。
社区层面,打造学习共同体,邀请家长、志愿者和专业人士参与,形成“多方参与、共创价值”的学习生态。最关键的是,保持对孩子情感世界的敏感。热爱不仅来自头脑的活跃,更来自心灵的被看见与被接纳。
若你愿意把这种理念带进日常生活,可以关注倪闽景教育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课程以“点燃热爱”为导向,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帮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把学习变成一件值得期待的事。让我们一起把教育看成一个温柔而坚定的过程:在爱的氛围里,孩子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学会在不断尝试中找到自我价值。
因为对倪闽景而言,教育的真义,不在于我们教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孩子如何在这段旅程里,选择热爱,选择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