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未来的起点在教育的长河里,倪闽景常说,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对世界的热爱。听到这句话,许多家长也会突然意识到,孩子的未来不是靠一次考试的高分来定义,而是靠日常的情感体验和探索精神来积累。热爱像一束春日的光,首先照亮孩子的内心,然后再照亮学习的路径。
本文的第一部分,试图把这道光从心灵的角落唤醒出来,讲清教育的起点:对世界的好奇、对自己的信任、以及对成长过程的珍惜。
在很多家庭场景里,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往往来自日常的小事:一次到博物馆的短途游,一本结合图像与故事的绘本,甚至是一次关于星空的抬头仰望。倪闽景强调,教育不是送到学校就完成的任务,而是陪伴孩子在任意场景中持续地被激发。热爱是颗种子,需在孩子的日常体验中得到浇灌。
家长和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热情的引路人,懂得用问题引发好奇,用体验点燃希望。
于是,家庭和学校就成了两条并行的线,一条线负责学科知识的扎实,一条线负责情感与价值观的滋养。二者缺一不可,缺一都难以支撑孩子的未来。

为了把热爱从抽象变成现实,倪闽景提出了三个层面的策略:第一,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他们探究的自由。学校的课程需要留出空间,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去发问、去试错。第二,建立小而美的成功体验。哪怕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若孩子通过自主尝试得到了正确答案,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
第三,讲述与聆听并重。家长与教师应用心倾听孩子的困惑,耐心地把复杂的问题拆解成可以被理解的语言,用故事和生活场景来解释抽象概念。这些做法并非花哨的窍门,而是把热爱转化为学习的日常工具。
在这个阶段,教育的本质并不遥远,它就在每一次对话、每一次共同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孩子不是空白的垫脚石,而是带着好奇心与期待的个体。倪闽景提醒我们,教育要做的,是用温度去触摸他们的心灵,用需要感去激励他们的行动。只有热爱被点亮,孩子的未来之路才会从现在起,逐步清晰起来。
第一,以兴趣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与日常活动。教育不仅是课堂内的知识传授,更是对探索欲望的持续支持。学校可以在课程中保留“探究时间”,让孩子围绕自己的问题开展小型研究,从文献查阅到实验尝试,再到结果解读,形成一个闭环。家庭方面,日常的亲子活动也应当围绕孩子的兴趣展开,比如对自然的观察、对科技的动手实践、对艺术的创作表达等。
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探索中体验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进而产生“我愿意多尝试”的态度。这种以兴趣驱动的学习不是放纵娱乐,而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学习循环。
第二,情感文化的营造与信任关系的建立。热爱需要被尊重,需要在安全的情感环境中成长。教师和家长应把关注点从“答案正确”转向“探索过程”,用积极的反馈代替单一的评判。对于孩子出现的错误与挫折,提供成长性语言,帮助他们把困难看成成长的契机。例如,使用共情性对话,问问孩子“你当时的假设是什么?你如何验证它的真实性?下次你会怎么改进?”这样的对话能把学习变成一次次自我优化的旅程。
学校与家庭应共同建立“成长档案”,记录每一个进步和每一次尝试,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从而增强内在动机。

第三,学校、家庭与社区的共同育人网络。教育不是孤岛,需要多方参与才能形成合力。学校可以搭建与社区资源的连接平台,邀请科技馆、博物馆、企业导师进入课程,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家长则可以通过志愿者活动、家庭作业的共同参与等方式,成为孩子学习的伙伴与合作者。
与此教师应通过专业的发展机会,提升自己在情感教育、学习科学、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能力。这样的系统性协作,能把“热爱”从个体体验扩大为群体氛围,形成一种“热爱驱动的学习共同体”,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个共同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第四,评估方式的转变与成长导向的激励机制。传统的考试导向评估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成长导向的评估更能准确反映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倪闽景强调,评价应关注三个维度:理解的深度、应用的能力,以及自我反思的成熟度。教师需要在日常作业、项目、展示以及口头汇报中融入多元评价,让孩子从“我是否会做这道题”转变为“我如何解决问题、我学到了什么、我还能改进多少”。
家长在家里的反馈也要遵循同样的原则,鼓励孩子用自我评估、同伴互评与家庭讨论来巩固学习成果。
最后的思考,是愿景的共同构建。倪闽景相信,热爱是点亮孩子未来的第一把火,但它需要被持续点燃、被共同维护。家长、教师与孩子三方的信任关系,是火焰稳定的重要条件。当孩子感受到身边的支持与尊重,他们会更勇敢地追寻自己的问题、尝试新的路径、面对未可知的挑战。
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价值判断力,学会在复杂世界里以热爱为锚,稳步前行。

如果把教育看作一段旅程,倪闽景的观点像指南针,提醒我们不要让热爱在喧嚣中熄灭;也提醒我们,点亮孩子未来之路的灯,不仅来自课堂的讲解,更来自家庭的陪伴、学校的关怀,以及社会的共同参与。让我们以热爱为起点,以行动为路径,把每一份好奇心、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成长,串联成孩子美好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