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担心投入一项就会牺牲另一项,有人担心成绩和体能难以兼顾……直到我们看到一个新的尝试:俱乐部采取“运动+教育”双向培养,打造宜青宜学的青少年成长空间。这里不是简单的培训班,而是一个以成长为导向、以能力为载体的综合生态。这个生态的第一步,是让运动成为提升学习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催化剂,而教育不再止步于书本,更强调学习策略、目标设定、时间管理、情绪调控等可操作的能力。
于是,孩子的每一次训练,都是一次“技能打磨”的课堂,每一次课程,都是一次“学习方法的实践场”。

在这个生态里,双向培养的核心,是把体育训练和学科辅导、品格教育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形成闭环。训练计划由教练和教育导师共同制定,既关注动作标准和竞技水平,也关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每个阶段都有成长任务卡,每周进行一次小结,孩子用自我评估记录成长轨迹。
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成长语言,家长可以清晰看到孩子在体能、专注、合作、问题解决等维度的变化。这样的日常积累,远比一次考试的分数来得真实、长效。
环境设计方面,我们坚持“宜青宜学”的理念,打造安全、温暖、开放的成长空间。训练馆是能力的练兵场,安静的学习角和功能齐全的技能室并存,休息区成为同伴交流和情感互助的温床。每周的日程安排,早晨是循序渐进的体能基础训练,午后穿插学科微课、技能提升工作坊,晚间以自习、读书会和反思写作为收束。
家长的参与也被放在日程的核心位置,开放日、家长讲座、成长档案透明分享,成为三方共育的桥梁。
真正的效果,来自于日常的点滴积累。比如某篮球队的队员,在一个学期的训练后,课上专注力显著提高,错误率下降;数学思维训练让孩子学会用画图、分步解题的方法,考试成绩和自信心同步提升。还有那些曾经在课堂上不愿参与的孩子,在团队合作和自我管理训练后,主动承担小组职责、愿意提出问题、分享解题思路。
这些都是双向培养带来的“副作用”,却是孩子最需要的成长收益。
当然,成长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尊重每个孩子的节奏,允许阶段性的调整。教练不再只是“技艺的传授者”,也成为孩子的观察者和伙伴;教育导师则用心理与学习策略的工具箱,帮助孩子把内在动力转化为可执行的计划。家庭作为生态的重要一环,同样需要参与。定期的亲子沟通、开放日、成长资料的透明分享,使家长能够与孩子共同回顾进步、设定新目标。

这样一个以运动与教育并进的双向培养体系,正在把青少年的成长空间从课后逐步延展到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进入具体的课程形态,我们把日常分为三条线:体能线、学习线、成长线。体能线以竞技技能训练、个人体能提升、恢复与伤病预防为主,配有运动康复与营养指导;学习线则通过学科微课、阅读与写作训练、学习方法工作坊等,结合数据驱动的学习评估,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成长线聚焦情绪管理、社交能力、职业生涯认知和志愿服务等社会性能力。
三条线并行,彼此支撑,形成一个贯穿日常生活的成长网络。
课程的设计强调融通性。例如在篮球的战术理解课上,老师用变量、概率和逻辑推理引导孩子做“战术决策”的课堂练习;在田径训练中,孩子需要记录每日体能数据并用简短的学习日志讲述“身体如何影响专注力”。这样的跨界融合,把抽象的学习原理落地到具体情境中,让知识成为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
评估体系面向长期成长而不仅仅是短期成绩。每月进行体能测试、每周完成学习任务的跟踪、每月对成长档案进行审阅。教师会给出可操作的改进建议,家长也可以通过成长档案看到孩子的自我评估、同伴评价与教练评语。数据与观察并重,让教育的声音更加清晰、孩子的发展路径更加可控,也让家长对学校与机构的信任更有依据。
我们也有真实的成长故事在悄悄发生。一位曾经对体育训练热情不足的孩子,在团队的归属感和日常的正向反馈中,逐步建立自律和目标感;另一位偏内向的孩子,在学习线的写作与表达练习中,逐步敢于站在同伴前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的转变,来自于环境的包容和方法的科学,让孩子在竞技和学习之间找到自我实现的节奏。

对家长而言,这样的空间提供了清晰的参与路径。参与阶段性开放日、参加成长讲座、查看成长档案,家长可以实实在在地看到孩子的进步和需要。与此我们也在不断与学校、社区建立合作,把课程设计成学校教育的延展与补充,形成“校内+校外”的协同效应,让孩子在更广阔的场域获得成长的机会。
如果你在寻找一个能让孩子同时拥有竞争力与自我驱动的成长环境,这里或许就是答案。我们诚挚地邀请你来体验:带孩子来看看训练场的活力、课堂的专注、成长档案的清晰,感受运动带来的活力与学习带来的沉淀。对未来有清晰期待的家庭,可以在这里找到一条把想法变成行动的通道。
让“运动+教育”的双向培养,成为孩子成长的日常;让“宜青宜学”的空间,成为孩子探索世界、实现自我的起点。欢迎联系咨询、预约参观,开启属于你们的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