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的共识很简单:体育不是竞技的孤立场,而是成长的综合场。学校希望借助专业力量,把运动变成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俱乐部希望通过校园这一平台,培养可持续的青少年运动文化,发现潜在的体育新星。于是,课后体育提升班在校园走入现实。这个计划不是单纯的“送课”或“送教练”,而是一种“共创、共育、共赢”的机制。
双方成立联合工作组,明确目标、分工与评估指标: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体能水平、运动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建立规范的训练体系、健康的训练量以及安全的校园体育生态。课程设置兼顾兴趣与基础,分层走访、因材施教,让不同身体条件与运动经历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起点。
在实际运行中,学校提供教室以外的空间、运动场地和学籍管理,俱乐部则带来体系化的教练团队、训练器材和安全保障。训练计划以“基础体能-专项技能-团队协作-竞技体验”为骨架,并以每学期为单位进行评估与微调。家长会、校园通知以及家校共育的机制,确保孩子在家与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支持系统。
这种合作的独特之处在于两边的资源不是互相替代,而是互补。学校的日常管理、心理疏导与学业支持,与俱乐部的专业化训练、比赛经验和实际场景相结合,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在学习与运动之间,孩子们不仅在体能上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设定目标、如何坚持、如何在集体中承担责任、如何面对挫折。
训练场上,孩子们学会沟通、倾听、协作和担当;走出运动场,他们在课堂、考试和社交中也会把这种成长转化为自信与专注。据试点学校反馈,参与学生的坚持率显著高于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体能测试合格率和技巧熟练度均有提升;家长普遍反映孩子的专注时间和情绪管理有所改善。
安全永远是前提。每位孩子的训练都在教练的监督下进行,课程中设置风险评估、器材检查和应急预案,确保意外发生时可以快速、专业地应对。令人欣喜的是,部分中学的体育课程也因此重新设计,教师与俱乐部教练共同授课、共同评估,形成“双师制”的教学氛围。这一切共同印证了俱乐部与中学携手的力量:让体育教育的边界不再受限于场地和时间,而是融入校园的日常生活,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催化剂。
核心原则是:安全优先、兴趣驱动、可持续训练、定期评估。日常运营包括:训练日常、教练轮值、场地维护、营养与恢复教育、心理动能训练等。每周安排两到三次训练,单次90分钟左右,确保孩子在学校日务之外仍有轻松的学业负荷;课程结束后,进行简短的技能汇报和自我评估,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

评估机制:体能、技巧、团队协作、态度四维度;采用量化数据和教师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季度公布进步报告。家长与学生的反馈成为课程微调的方向。合作模式上,俱乐部提供教练、设备、比赛资源,学校提供校园文化、学籍管理、校园安全以及对学业的跟踪支持。通过公开课、校园赛事、家庭日等活动,提升参与感与透明度。

风险管理:保密个人信息、遵守职业道德、对训练强度进行阶段性调整、遇到天气或事故时的应急预案。未来愿景:把“课后体育提升班”扩展到更多年级、更多项目,形成校园体育生态闭环。通过与地方体育协会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提供更多的训练场地、科普讲座、运动科学讲座、夏令营和比赛机会。
影响与回馈:学生在身心健康、学习专注、团队精神方面获得提升;学校获得更高的体育课程质量与校园活力;俱乐部品牌也借此进入校园,培养未来的教练与管理者。如果你正在关注孩子的成长路线,这个模式或许能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在校园里种下运动的种子,在放学后让它生根、发芽。

若愿意了解更多,欢迎咨询学校的体育科组或合作俱乐部的对口联系人,参与公开课与体验课。